初稿:2021年5月
六祖壇經的倒數最終章,那麼它的主題是什麼呢?在慧能死前,它要給弟子們講什麼最後的佛法?主要要講的是慧能死前遺言和死後禪宗的發展。首先<法門對示品>是講述慧能死前向十位大弟子重申他的中心思想,以及如何對後人講道,最後<付囑流通品>講的是慧能滅度後的後事,為幫助弟子度過悲痛,慧能遂留下三首偈再度揭示佛法,六祖壇經曹溪本到此為止結束。慧能透過言行,最後還有身教,揭示「真如淨性是真佛」的初心。茲透過幾個面向,探討慧能最後予人的啟示。
首先<法門對示品>是說明「三科」與「三十六對」的功用。本章伊始,慧能召集十位最出色的弟子,直言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他首先提出相對的意義,三十六對即是貫徹他的「一切為互相因果」。三科法門有蔭、界、入:蔭有五蔭,界有十八界,入有十二入。是說這樣的佛法似乎很是複雜,其實不然,慧能說了這一切佛法能解一切經,所以他們的道理是環環相扣的,更清楚的說是相互對應的。星雲大師總結三十六對法為:外境無情有五對,法相語言有十二對,自性起用有十九對。
在此不能搞錯慧能說的相對的意義,他列出了許多相對的事物,重點不在於他們彼此間的相對。相對不是非黑即白,這會落入慧能所說「出沒即離兩邊」佛法不是追求某種極端,如同知曉空,卻不執著空一般。「善惡都能擺脫,這才是至高境界。」(七葉佛教書舍,2022) 所以慧能才會給出另外一個例子: 執著空的謗法者稱不用文字,所以人就不需要語言了嗎?因此不執著於非得這樣或那樣,才是合慧能所言之佛法,講法所言不離佛祖所說的「中道」。
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後,可以稍微把六祖壇經的內容倒過來看。所有三十六對皆來自於自性,自性為法的本質,或者用不準確的話說,可類比為物自身(thing-in-itself),就是事物的本質。自性可以包含萬法,所以稱為含藏識。含藏識會產生六意識,接觸六塵。再者,自性邪可產生十八邪,為眾生用; 自性正產生十八正,為佛用,而這些「用」都是從自性而來。此外還有無情(無意識的東西)的事物,他們五對相對的法也是來自於自性。慧能這樣解釋了宇宙萬法的起源,一切因緣而生,因果之間相對。而慧能就是試圖點出背後原理,再使人跳脫相對的桎梏,重點倒不是細究這些枝微末葉的表象,而是希望能從中歸結出所謂真理。
再提一點,就是如何能跳脫這些相對?慧能僅給出現象和原理,無常人所理解之直接了當的方法。他還重申若執著於空則增長無明,執著相則增長邪見。最直白的敘述莫過於慧能說的與人言語,要維持這三十六對,與人談佛時不要忘記這些方法,對外不執著於相,對內不執著於空。不過這樣還顯的不夠直接不是嗎?我們寧可不要金科玉律的教科書,慧能列舉了這麼多相對,要大家從中悟出中道,才可以超脫。慧能告訴各位簡明的萬物物原理了,那麼個人最終解脫之路,就從他建構的基石開展出來。
鳩羅摩什似乎說過「學我者病」,慧能解釋佛法背後原理,禪學的宗旨修行最終還是要靠個人。除了領悟他說的超脫於相對之外,亦不脫離他的說的心性。慧能用相對的語言來解釋確實使人難懂,使人覺得是文字遊戲。會這樣說的話便是執著於相了,可單單說要破除又不是那麼容易。至少不著迷於千言萬語,而是關注背後的實在。費盡唇舌尚不能開導獦獠,那若講的像孔子春秋微言大義那可怎麼著?慧能確實講得很多了,只是記住他的到底都是有因果的,也不可對任何一邊的表象有所執著,不過這之中實在的法,實在是難以描述的,故慧能透過具象的解釋,使人可以有所方向能思考,從而達到那不可思議的境界。有限能力理解至此,實在如出入佛們之掃地僧,雖得佛光迎面,卻尚未能以心證得佛法,但尋漸悟,希求頓悟。
總結來說,到這裡壇經所記載的部份,都是慧能講三十六對法的使用方式,解釋開悟從體會這些對,發現出中道開始,萬法不離其宗。後慧能說把這壇經傳下去,不離宗旨,則任何人讀了都如他親授,都能悟見本心,最終成佛。 於最終章還另外傳授了三首偈開導難過的弟子,使他們能認清慧能遺言的真正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