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過這種幻想,春秋戰國之後的中國,就不再是中國了。
用更抽象的比喻來說,西元後的「神秘」逐漸消失,神代終結,魔法就慢慢失去蹤跡了。(聽不懂沒關係,反正我偷的是TYPE-MOON的設定)
嘗言「崖山之後無中國」,為何我卻認為春秋戰國之後無中國呢?我當然知道這種看法是錯的,本文無意探討何為中國的定義,以及歷史斷代方法,而是想抒發我這種奇怪想法的起源。
這個命題準確的說應該是「為什麼我偏好春秋戰國時代」
先來流水帳梳理下。搭配電影《英雄》的配樂。
在 兩岸一家親想法的起源一文中談過,小時候耳濡目染,自然對中國產生了一點感情(共匪除外)。儘管台灣史的書越來越多,我還是讀了許多中國歷史。
現在我來詳細解釋在歷史課本和國文課本外,還讀了哪些中國古代的書籍。
讀的書實在不多,最早有印象的書籍是《聊霽誌異》、《儒林外史》、《三國演義》、《史紀》、《東周列國志》、《孫子兵法》,大約小學的時候讀的,還記得伍子胥的故事呀。不過,很多都是翻譯本,甚少讀原文。
此外哲學方面也有涉獵,我蠻喜歡古希臘哲學的,再交叉看中國的。不同於歐洲哲學,中國哲學常常跟歷史綁在一起的。被安親班老師強迫讀《論語》,我卻偏好讀《莊子》和其他諸子百家書籍,這二本書影響吾的思想甚距,直到現在。那個教論語的老師實在很臭屁,鑽研《論語》多年,說她生在當時一定會成為孔子第73個弟子。
高中的時候,讀了《國語》、《左傳》等東周時期的原文書籍(不知道為何學校圖書館會有這種書),接著便是民國時期的魯迅作品集,還有李敖的書了,時間跨度太大,中間朝代的書籍斷斷續續的讀,也看了些中國古裝劇,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隋唐演義(2013)》和《英雄(2002)》電影。
到目前為止,學識依然淺薄。
寫完以上流水帳,就拿幾個最重要的點來說吧。
《英雄》電影可作為我對那個時代的想像,那個配樂,那個畫面,那個意境,是在秦朝統一六國後無法再現的。在秦朝之後,天下的概念改變,中國從此進入了真正的家天下制度,所有權力集於一身。
前面說道,《論語》一書在我老師的強迫灌輸下導致不得不熟悉內容,但是我對恪守仁義道德沒太大興趣,我欣賞的是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時代,還願意傻傻挺身而出的精神。
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面對失意的時候,孔子說: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就是這種感覺。另外,有知乎用戶曾在描述萬能青年旅店歌曲〈河北墨麒麟〉的文章,把孔子「西狩獲麟」的故事描繪為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真是浪漫。
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春秋》何以始乎隱?祖之所逮聞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何以終乎哀十四年?曰:備矣!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則未知其為是與?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
聽說孔子在死前講了:
「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然後就翹掉了。春秋之後是戰國,接著才是秦朝。我們知道孟子、荀子、朱子等後人仍持續發揚孔子的儒家精神,可是越到近代,越成固守陳規的腐儒了。雖有牟宗三等人提倡新儒學,但我還是看不懂他們在幹嘛。
再談《莊子》一書,這本搭配《老子》一起看更好。個人挺反對把道家人物神格化的作法,那不是背道而馳嗎,我不喜歡以宗教的角度來談論道家的哲學,更別說把道的元素融入醫學治療、武術訓練了。這種道不應該是談論五行關係的玄妙言論,而是一種更形而上的東西探討才是。
不過,偏向歐洲哲學的那種邏輯討論在中國哲學幾乎見不到,除了名家以外。莊子的哲學,更多的是講讓人生轉念的道理。
嫌《莊子》一書太難懂的,可以閱讀蔡志忠繪製的《漫畫莊子說》了解他的思想。
如果生活不如意,除了像孔子一樣靠北天命以外,還可以看道家的書得到點啟發,例如:
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學而不能行,謂之病。
我們跨點朝代…講點更浪漫的,蘇軾在《赤壁賦》談過: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東方魚肚白…暗夜的扁舟…多次幻想這種超然愜意的場景,都是這些文字賜予我的想像。
當然從現實面來看,半夜出去划船會被蚊子叮死啦。
上述講的理由,似乎不能解釋為何我愛春秋戰國時代啊。縱然中國歷史在前進,可是哲人的思想並沒有停滯,東周之後中國哲學亦有在進步。
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那不過是幼時書讀不多所殘存下來的幻想,因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大,才會追憶那個時代。唐朝以後傳入的佛經,哪部不比道家的玄妙?中國古書的文學發展,也是無盡的寶藏。
是時候跳出時代窠臼了,諸子百家思想沒有被中斷,現在我們有 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還有 維基文庫的資源,閱讀中國古書容易多了。更重要的是,古人說的話值得參考,但不要墨守成規。
最後用莊子的一個故事結尾吧: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