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講最近的雙持體驗變化。
首先來講古。長期以來就有奇妙的手機雙持體驗,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拍照,採取Android + iOS雙持的策略。
高中時,因為對規格一無所知,錯誤地買了Asus Zenfone 2 Selfie (2015) 撐了三年。這台手機雖然強調有前後1300萬畫素的鏡頭,但是拍照實際上偏差勁,錄影品質也很糟糕,基本的錄音都很不清晰,Android廠低階機該死的固有cost-down操作。加上S615這顆噴火龍爛U,刷機成Resurrection Remix還是很難用。
故陸續買了二手iPhone 4S (2011) 和全新iPod touch 6 (2015) 來補強。前者升級到iOS 9.3.5變超級卡所以就拋棄了,不過它的拍照確實很棒,有獨特的韻味。喇叭外放還有特殊的音箱感。
嗯,我知道購買後者是一個很詭異的選擇,可能我當時眼界有限不知道二手市場的存在,才在Apple官網硬是找到這台最便宜的iOS裝置,不然我當初是很想買iPhone SE的,但就把它看作是降頻版iPhone 6就好。
買iPod之後,訝異到Apple工藝的精湛,就算是Apple產品線最低階的產品,iPod的拍照與錄影品質也絲毫不馬虎,就算只有800萬畫素也完全屌打Zenfone哪。在需要錄影的場合我就會拿iPod出來。此外,A8處理器玩任何手遊的效能都是十分穩定的,遠勝過Zenfone。
其實我知道這樣比不公平啦,Zenfone在當時是7000元手機,買的時候特價掉了一半價格;相較之下iPod需要8000元(真的很盤)。什麼價格買什麼貨。我可不會成為拿低階Android機比iPhone就對後者著迷的傻子。
之後,我還是有雙持的習慣,每隔幾年買iOS裝置當作副機,繼任iPod touch 6角色的是iPhone SE (2016)。但因為後來買了各方面都很強的旗艦機,Sony Xperia 5 II (2020),雙持的重要性就下降了許多。iPhone變成觀察人類物種多樣性的工具,了解果粉常常講出沒有見識發言的理由為何。譬如認為某某功能只有iPhone才有,看到Android已經行之有年的功能還很訝異,殊不知Apple擅長重新定義,發明新名字唬爛其受眾。
現在我會繼續這樣做了。不過不一定要是跨系統的雙持,畢竟我工作上有用到iPad Air 6了,不饞iPhone專有的功能的話,完全能體驗到iOS生態系的最新發展,能夠撐好幾年。
過去曾經差點成為果粉,有點同儕壓力的因素在吧,可iPhone比較好用的神話在規格控眼裡已然破滅,還是比較崇尚Android的自由軟體。
未來的配置可能是一支輕巧、長續航、但效能普通的Android機做主力,譬如目前用了三年的Sony Xperia 10 V。我真的很難找到這支的替代品,除了同一品牌的後繼型號外。
再配上過季旗艦、拍照很強、可刷機、但是太重不方便攜帶的Android機來吧,譬如之前買的Sony Xperia 1 III。
事實上我現在就是這樣做了,在最近的旅遊行程,採取Xperia 10 V主力 + Xperia 1 III當拍照機的做法。前者的5000mAh大電量使得我滑整天都不需要帶行動電源,而Xperia 1 III絕對做不到這一點。只有到了景點需要拍照的時候,才會拿Xperia 1 III出來。這樣它的續航力勉強能撐到旅館時候充電。
我把它當作十年前的數位相機對待,橫著手持,使用硬體相機鍵拍照。大部分時候不連網,只要專注用Photo Pro的類單眼介面拍好照片就行了!然後再用Android內建的Quick Share或者PTP模式傳照片到Xperia 10 V編修。
Sony官網的拍照示意圖
附上最近拍的幾隻貓貓。
對於臨時需要兩支手機間快速傳照片的場合,除了跨平台的LocalSend之外,Android內建的「快速分享」真的非常實用!現在大部分Android手機應該都有這個功能了,LineageOS也有。不用下載APP,兩邊只需要開啟藍牙和Wifi,雙方不需要「配對」手續(其實就原理上來說應該還是有,不過不需要手動操作)也不用連線到無線熱點,就可以匿名傳檔案,即使一邊完全沒辦法上網也能分享。檔案很多速度依然很快,50張照片200MB一分鐘內傳完。快速分享的預設為僅限登入自己Google帳號的裝置,可以改成與所有人分享,後者時間跟AirDrop一樣僅限十分鐘,可以防止隱私外洩。
可能有人會說要專門的拍照機幹嘛不直接入坑單眼相機就好?我還沒奢侈到這種程度,只是想要點了就射(point and sh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