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一看就知道是陸軍的飛機!二戰日本陸軍飛行戰隊塗裝概說

人文藝術 歷史研究 Imperial Japanese Army
🗓️ 民國108年 己亥年
✍ 切換正體/簡體字
目錄

日本陸軍飛行戰隊的塗裝一直很有意思,跟海軍比起來,陸軍也有自己特別之處,尤其是因應作戰需要也有自己特色的塗裝。

三式戰塗裝彩色化,來源:http://blog.livedoor.jp/irootoko_jr/archives/2407440.html

本文概述日本二戰的陸軍飛行戰隊使用過的機體塗裝,並討論透過塗裝辯識飛機所屬部隊的方法。

1. 二戰日本陸軍飛行戰隊的編制
#

在研究塗裝之前,先了解一下飛機名字代表的意義。

比如看到這架飛機名字:

一式戦 隼III型甲

解讀方式如下:陸軍的機型一律使用「Ki」做代號,後面再賦予正式名稱,有的還會取綽號,例如 Ki-43 一式戰鬥機「隼」。

  1. 「改」表示機體大改
  2. 甲: 引擎或用途變更
  3. 乙: 引擎、用途或武裝變更
  4. 丙: 武裝變更

此外,陸軍將引擎統一稱作「Ha」,例如Ha-115,對應的就是海軍的「榮」。

再來了解一下日本陸軍飛行戰隊在二戰時的部隊編制。

大日本帝国陸軍 陸軍飛行戦隊,由上到下,分為:航空軍 → 飛行師團 → 飛行團 → 飛行戰隊 / 獨立飛行中隊 → 3~4個飛行中隊 → 3個飛行小隊 → 3機分隊

(下圖為筆者譯製)

2. 日本陸軍飛機的塗裝與迷彩樣式
#

說到塗裝的樣式分類,美國學者Donald W. Thrope將在照片上出現的各式各樣塗裝分成五大種類,可分為:

  1. 全機單色(O)
  2. 上下二色(S)
  3. 斑點迷彩(B)
  4. 雲形迷彩(C)
  5. 全機金屬色或銀色(N)

以下圖片是各種塗裝的使用清況。

(整理&製表: 筆者)

首先是色表

再來是各種飛機的塗裝方案

還有一個N方案,基本上塗裝是金屬色或銀色。

飛機的塗裝使用狀況:

3. 日本陸軍飛機的塗裝演變
#

1938年
#

開戰前,在中國大陸戰場,還沒有隱蔽性的需求,塗裝大都是維持原廠出廠時的金屬色。

此時的九五戰和九七戰,機身上只有供救援時辨識用的紅色「士氣」塗裝。

而當戰事愈演愈烈,迷彩就顯得必要了,儘管本土的高層一開始駁回這些請求,但是部分戰地的部隊已經開始私下使用一些「應急塗裝」,主要是用於空中和地上掩蔽的迷彩。

空中採用C型塗裝樣式,主要有五種類別,最常見的是C3、C4、C5。C3由綠色和棕色組成,C4則是二種綠色加上棕色組成。C5是由中藍色線條切割1~3的顏色組成,不過也存在例外情況。

這些線條組成的樣式,類似於滿洲大地的河流顏色,可達到自上而下掩蔽的效果。主要應用於轟炸機和支援機種上。

至於地上迷彩,則採用單色(S)或者是斑點(B)塗裝樣式,直接在出廠的機體上覆蓋。

S2和S3是二種常見的方案,機身四處都噴塗易於從空中辨識的深綠色,機腹則維持出廠時的O型塗裝。

S型塗裝一開始適用於大多數情況,但是到了植被稀疏的地帶,就需要斑點(B型)塗裝了。常見的是B1和B4,直接在機體上塗上深綠色。如果沒有噴塗工具的話,也會使用抹布、刷子和海綿來塗裝。

使用雲型迷彩的九七式重爆

1940年
#

1940年,有些九七式重爆和九九式襲擊機是深綠色的斑點塗裝(B3)。部分預先投入戰鬥的一式戰也是這種塗裝,但一式戰的塗裝以S2較多。至於其他機種,因為長期的作戰損耗,斑點是原本的單色塗裝剝落後所形成的,可達到欺敵效果。

1941年
#

1941年,出現了四種新塗裝: S1、S12、S15、B9。此時的出廠樣式,都是上部深綠色,下部金屬色,主要應用在一式戰、二式複戰、三式指揮聯絡機上。後期大部分機種都用上了這種塗裝,也是往後幾年一直可以見到的樣式。

S12是偵察機專用的的塗裝,例如百式司偵,而且都是在中緬戰區就地塗裝而成的。S15是S1的變體,下部機身的顏色不是金屬色而是藍灰色。可在飛翔於中緬戰場上的九九雙輕、九八輕爆、百式司偵看到這種塗裝。

B9,可能是第一種投入使用的波浪塗裝,往後幾年還會出現數不清的各種變體。這是一種典型的戰地塗裝,只會出現在叢林地區作戰的飛機上。除了單機使用外,團隊使用的機種包括三式戰、九七式重爆、九九雙輕。

至於下部塗裝,三式戰通常是金屬色、九七重爆和九九雙輕則是淺灰色或是淺綠灰色。

咖啡色塗裝的百式司偵

1942年
#

N,O03,O05,S15出現了。N型就是完全無塗裝的金屬色,布製蒙皮機種則是銀色。這種塗裝應用廣泛,從戰鬥機到支援機種都有,包括二式戰、三式戰和部分一式戰,座艙前部還有藍黑色的防眩光塗裝,有些的控制面是淺綠灰色。

O03是整機塗成藍灰色,只有應用在二式複戰、百式司偵上,用於本土防空的三式戰出廠時也是這種塗裝。

O05用於夜間戰鬥機,不限機種。

B2是深綠色的斑點覆蓋在03的藍灰色上,通常是戰地塗裝,但在二式複戰上比較少見。

這種手繪的塗裝比B型的還要對稱,更有條理感。這種塗裝十分漂亮,或許是戰時最美的也不一定。本土防空的4戰隊和6戰隊的二式複戰,還有53防空戰隊是典型的例子。

S15是另一種夜戰塗裝,上部全黑,下部維持金屬色,見於二式複戰、一式戰、二式戰。

試飛中的三式戰,機體為金屬色

1943年
#

O07、B5、B6、S8、S14出現。

O07是全機塗成中灰色,見於使用支援機種的部隊,尤其是偵察和重爆機種的戰隊。

B5是斑點塗裝的一種變體,可能是地面長期氧化所形成。

B6常見於九七式重爆上,彎曲的中綠色線條可擬態成茂密的樹葉。

S8是上部中灰色,下部金屬色的塗裝,常見於輸送機和聯絡機,例如百式輸送機和零式輸送機。

S14使用的時間很短,或許是日本陸軍最花俏的塗裝,用途不明,可能用於夜戰,或者是因應洋上反潛需求。上部藍色,下部金屬色,見於一式戰、三式戰、百式司偵、本土防空戰裝備五式戰的戰隊。

一式戰II後期型,25戰隊,1943年夏,南京

1944~1945年
#

最傑出的塗裝在這二年出現,主要是O04和B7,還有另外至少8種塗裝。

O04是全機塗成白色,至少有一個百式司偵的戰隊使用這種塗裝,投降時盟軍也見過此種塗裝。

B7是斑點塗裝的變體,上部塗裝就有四種顏色的斑點。見於近接支援機種,例如九九式襲擊機。

1944年中以後,因為物資緊缺,修繕匱乏,良好的塗裝越來越少見。

1945年,主要的塗裝有S10和S13。S10的上部塗裝為酒紅色,大多見於二式戰和四式戰上。有時候還跟底漆混在一起。

四式戰塗裝,1945 Nakajima Ki-84 Type 4 Hayate ‘Frank’ 47 Sentai by Takayoshi Wada

S13為支援機種使用的塗裝,常見於四式重爆和少部分百式重爆。

飛行53戰隊「震天制空隊」的二式複戰,機體為咖啡色加上黃色的雷電標誌。

訓練機和試作機的塗裝
#

日本陸軍的試驗機種通常第一架原型機會漆成橘紅色,試驗投入作戰的就會塗成標準樣式。

1944年到1945年,訓練機為全機橘紅或黃色,有些的引擎和起落架會塗黑。同樣若投入作戰後就會塗成標準樣式。

1944年時,訓練機種上方為標準塗裝,下方保持黃色。但自1945年以後,全機都漆成標準塗裝。

投降塗裝
#

日本投降後,用於輸送僑民和聯絡用的機種,需機身塗白,在機身上塗綠十字,表受降。

4. 陸軍飛機的機體標誌含義
#

此處會談到日本陸軍飛行戰隊機體上各種符號的意義,

這是一架日本陸軍飛機的示意圖

很多複雜的圖案對不?讓我為你一一解說各個編號的意義。

1.防眩光塗裝

1942年以後開始採用,如果是雙發機的話就是塗在靠座艙的引擎內側。有些訓練單位會把整個整流罩都塗黑。

使用的顏色通常是全黑,中島生產的則會混入少許青色,通稱茄子藍。

例子:菲律賓的百式司偵,注意引擎內側。

2.螺旋槳罩和螺旋槳

1941以前,前方的槳葉是銀色的,末端50mm處有50mm寬的紅色色帶,後面是消光黑或者是接近黑的暗褐色。

1941年,兩面都使用紅褐色,這樣前面同樣位置的色帶就改成了黃色、橙黃色。三式戰則使用70mm寬的、帶有一點白色的橙黃色色帶。

1944年服役的四式戰和其他機種,槳葉塗成濃灰綠色。以螺旋槳為中心約2/3處塗上黃色或橙黃色的細線。

美國擄獲的Ki-84,注意螺旋槳上的顏色。

如果是木製螺旋槳,使用的是明亮的茶色,前緣仍保持金屬銀色。

螺旋槳罩的標準是紅褐色,應用的有試作二式戰、第一次性能提升的二式複戰、Ki-60。

也有依據螺旋槳是什麼顏色就塗什麼的規範,用於識別所屬中隊,如紅、白、黃、青。

少數的機體也有自己特有的塗裝,例如像是德國空軍的螺旋顏色。

無塗裝的螺旋槳罩只見於訓練、測試用機種。

3.數字

數字通常為二、三位數。戰爭早期使用的是假名,後來的數字仍可能包含飛行員、所屬地、部隊、學校等名字的漢字,也會配合色帶來作為部隊識別的例子。

數字可能會塗在: 垂直安定板、垂直方向舵、機身、起落架、氣冷引擎的整流罩。

塗在機身上的,通常會漆在日之丸前面。

起落架上的, 一般會跟其他地方的數字一致。

另外,編號即使飛機損毀後也不會重複使用,可以給敵人製造一種我方越打越多的假象。

數字代表的可能也是戰隊的名稱。

4.我方識別條

1941年以後採用,便於識別友軍,通常是用比橘色的練習機還要黃一點的橘黃色,漆於主翼前緣,寬度不小於15.24公分,長度不超過1/3機翼長。

一式戰這類的起落架上也會漆到一部分線段。有時因為天氣和老化,黃色會白化或變得接近赭色。

5.色帶

戰隊內用於識別第幾中隊、小隊的,也用於編隊位置、隊長機識別。有些是使用顏色區分,沒有使用過數字,例如戰隊本部青色、第一中隊白、第二中隊紅、第三中隊黃,第四中隊綠。

注意這架五式戰的機尾

有些則是用色帶數量,顏色統一或使用戰隊內的顏色,如一條色帶代表第一中隊。如下圖的九七式戰鬥機。

另外一種則是使用直式、橫式、對角線的色帶來區別一、二、三中隊。

漆在機翼上的色帶,通常是隊長機標識用的塗裝。

參考下圖,「愛國710」,第一飛行戰隊隊長機。

6.部隊標識

用於識別所屬單位、編隊位置識別,航空學校的機種漆在方向舵上居多。

有戰隊下屬每個中隊都不同的。主要是塗在垂直安定板上,有些戰爭早期的機種的是在機身,並與機身色帶連在一起。有各式各樣的圖案,例如動物、所屬地名字、數字、漢字圖像化、也有使用假名的。

注意這架四式戰機尾的垂直安定板。

7.任務色帶

一開始稱作「戰地用標識」,開戰後基本就省略了這個稱呼。

標識飛機的性質用。跟識別中隊的色帶不一樣,這個比較靠近機尾。

白色或者黃、紅代表戰鬥用,有時混合的則為二線機種。

黃色代表訓練用,白+紅+白為測試用機種,紅+白+紅則為非戰鬥機種。

(注意機尾的垂直白色色帶)

8.資訊標示

如襟翼、支架、槍口、機身上的飛機生產流水號、調整用的尺規。

相較於海軍,陸軍比較少保留生產標示。

陸軍飛機塗著各式各樣的圖案或警語,例如ノルナ「禁止踩踏」、「軍事機密」。

例圖,三式戰的標語。

三式戰的尺規

四式戰的機槍尺規。

9.日之丸

通常深色塗裝的機體,日之丸外圍會有100mm的白圈,雖然大戰末期廢止,但還是有很多機種使用。

盟軍飛行員必須注意日之丸還是很明亮的紅色的飛機,可能是新來的替補機種,也有可能是新手(green)飛行員。

10.防空標示

顧名思義就是執行防空任務用的白色色帶,覆蓋在日之丸上。部分是黃色的,有些用於神風的單位也使用過這種色帶。不過有些專任的防空部隊沒有這個色帶也是很常見的。

11.塗裝,見上文

12.資訊標示,同8.

13.勝利徽標、個人徽標

通常畫在機身左側,駕駛艙下方。需注意的是,日本陸軍大多數機上所畫的勝利徽標並不是單人所取得的,因為飛行員常因任務需要而更換飛機,所以才會有某些機體上的擊墜數誇張的高。只有某些資格老練的飛行員或隊長才會有自己專屬的座機。

244戰隊小林照彥大尉擊墜B-29的圖標。

常見的擊墜徽章有: 星星、櫻花、雛菊、展翅、擊墜機種的輪廓。

至於個人徽標,有些是戰隊一起用的,像是橫貫機身的閃電塗裝。

14.迷彩,見上文

15.特殊機尾顏色

部分部隊會把機尾整個塗滿。有些則是會在垂直安定板上方、最下方塗上跟螺旋槳罩一樣的中隊代表色,有時這也代表隊長機。

16.機內塗裝&其他:

儀表板塗裝以鮮豔黑色為準。

座艙內的塗裝依廠商而異,大戰末期因急速生產,直接裸露杜拉鋁的也有。

四式重爆的內部。

九七戰和早期一式戰是暗黑青色的,1941年後~1942年以後的中島產品,座艙和起落架內部塗的都是青色透明顏料。

至於三式戰,座艙和起落架塗的是川崎生產獨有的黃褐色。

除此之外,偏綠的青綠色、灰青色、黃灰綠色、暗灰黃綠色、青綠和卡其色也有使用。 天線的顏色通常是茶褐色,或是跟機體一樣的顏色。

皮托管部份,鉻製的前端是銀色,後面同機體色。

5. 陸軍飛機的機體判別法
#

簡述判別從塗裝判別機種所屬部隊的方法。

注意以下提的皆有例外情況,我只是想要盡量整理出一些大致的規律,因此不見得適用所有機種。且這篇只是概論,不是詳細到每個機體塗裝的圖鑑。

美國學者Donald W. Thrope在他的書中說過:

「因為日本陸軍飛行戰隊的塗裝規範很鬆,所以在研究這些飛機時需格外小心,如果一個戰隊下的中隊有好幾種塗裝,這也是合理的,因為有使用各式各樣的機種。」

因為規則比較亂,為此判別戰機塗裝時需格外注意,變化和例外的情況很多,請善用書本和「Gahoh網站」來輔助判別。

我認為的判別的方法,需要三要件:

A. 照片完整清晰

B. 確定對象的機型

C. 中機尾隊徽標

有了A,並且B或C至少一個符合,這樣就可以下去細找了,需注意以機體當主題的書比較多。

沒有機徽的只有二種情況: 工廠試作機、外國擄獲機。

至於中隊識別用的色帶用法,很亂,因此至少要有二架以上的例子方可做進一步判別。

(此推論若有誤敬請指出)


簡單版判別的只有一個目標: 能知道該機屬哪個單位

因為綜上所述(我知道你沒看),連標示哪架是第幾中隊的識別方法都不統一了,唯一不變的,就只有中隊徽標了。或許你知道海軍是用三位數字來表示所屬,陸軍則傾向用一個特有的徽標來代表,或至少是圖像化的數字。

知道所屬單位後,判別是誰的飛機範圍就會小很多。只透過塗裝和色帶很難推出飛機的資料。

反過來說,從機型下手,翻專門介紹該機的書會更快。

6. 後記
#

這篇文章是一邊上邏輯與哲學的通識課一邊寫的。

本系列文完了,謝謝閱讀。

想深入了解請參閱以下資料。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

本文主要內容參考自Donald W. Thrope《Japanese Army AirForce Camouflage and Markings World War II》

還有翻譯日本Model Art雜誌的「日本陸軍軍機塗裝」: 日本陆军飞机的涂装- 知乎

圖片部分來自:1989年Model Art 第329期「日本陸軍機の塗装とマーキング戦闘機篇 (モデルアート4月号臨時増刊)」

專書可以參考:

  • 文林堂《世界の傑作機》→ 現在還有在出版的系列雜誌

  • 潮書房《丸メカニック》→ 解剖軍機構造為主

  • 日本陸軍の翼-日本陸軍機塗装図集〈戦闘機編〉 (デジタルカラ−マ−キングシリ−ズ),2015年

  • Japanese Army AirForce Camouflage and Markings World War II,Donald W. Thrope,1968年 →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圖片來源1

  • 日本陸軍機の塗装とマーキング戦闘機篇 (モデルアート4月号臨時増刊),Model Art 第329期,1989年 →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圖片來源2

相關文章

日本陸軍最後的轟炸機:三菱Ki-67 四式重爆「飛龍」的開發過程與實戰紀錄
人文藝術 歷史研究 Mitsubishi Imperial Japanese Army War Thunder
日本海軍零戰二一型與台南航空隊的王牌們簡介
人文藝術 歷史研究 Imperial Japanese Navy
演講心得:親密關係的重構:性、關係與家庭的構成
人文藝術 隨筆

留言板

此處提供二種留言板。點選按鈕,選擇您覺得方便的留言板。要討論程式碼請用Giscus,匿名討論請用Disqus。

這是Giscus留言板,需要Github帳號才能留言。支援markdown語法,若要上傳圖片請貼Imgur連結。您的留言會在Github Discussions向所有人公開。

這是Disqus留言板,您可能會看到Disqus強制投放的廣告。有時留言可能會被系統判定需審核,導致延遲顯示,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