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自殺的想法沒有關係,未知死焉知生

唯有了解死亡,才能面對生活。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九相圖」,這是一種日本佛教繪畫題材,是按墓園九相去繪畫9個屍體腐化的過程。

所謂的肉身美色無非就是一個『臭皮囊』,是一個會移動的『垃圾箱』,看似美麗光潔細膩的皮膚包裹著的無非是屎尿糞便、肥油膿血而已,正是所謂「九孔常流不潔物」。

人間只是一場夢。為什麼既要貪戀現世的欲望。我希望再加以擴充這個觀點:為何不貪戀現世,死後就能到極樂世界解脫?羅馬皇帝奧理略說,那些偉人都到哪裡去了?他們像一縷青煙一樣消失了(How quickly all things disappear, in the universe the bodies themselves, but in time the remembrance of them.)。為此這個世界無我,就再不存在,成就以及名聲都是暫時的,死後帶不走,我們死後也無地方可去,就是回歸塵土。

波赫士認為:歷史其實也屬於一種幻想。

時間是我的構成實體

時間是一條令我沉迷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

時間是一隻使我粉身碎骨的虎,但我就是虎

時間是一團吞噬我的烈火,但我就是烈火

世界,很不幸,是真實的

我,很不幸,是波赫士。

我們永遠不會活在過去,也不會活在未來,更無法活在當下 ——— 每當我有思慮的時候,思維馬上就變成過去了。那種時光無法追溯,只有名為記憶的事情存留下來。而如果不將記憶凝固成碑文、書籍,我們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永遠消失了。每天都有人在遺忘事情,還有人會死。如果我希望能永遠讓人記得我,也就是我存在的證明,流傳下去,那會是多久的時光?要到地球被太陽吞沒的時候嗎?用外星人無法理解的語言刻在金唱片走到宇宙的盡頭?

Daniel Czepko:

在我以前沒有時間,在我以後沒有存在,時間與我同生,時間也與我同死。

按照禪宗說法,雖然現世短暫,但若能有所了悟,仍是可喜的。了悟到人生短暫,把握當下,不為誰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


「生命不屬於我」 比利時妙齡女求死獲准 - 自由時報

其實自殺的想法沒什麼不對,是可以接受的選擇。真正對自己負責的人,選擇自殺從而結束痛苦,並無任何錯誤。

那些正敢作敢當的人,實無阻止之必要。反之,我也很羨慕那些行動力強的人,而我只能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深深絕望。如果存在意義是因為別人而存在,那麼讓自己脫離這種迴圈就可以了。

別說什麼活著很美好,實在的說,滿足生理欲望的活著。現在不論怎麼努力,都只能是未來成為他人統治下的奴隸。自己的心裡覺得踏實不過幻象一場,不如讓一切回歸虛無,連思維本身都湮滅了,沒有什麼快樂與痛苦之分。死後什麼都沒有,沒有天堂享樂,沒有地獄懲罰人。

世界一切本無意義,是人類賦予意義,如果認識到這一點,那麼脫離人類而存在的人類,既不會成神,也不會成為動物,而那只能是回歸塵土的下場。假若,一切都感覺不到,是真正的解脫,那麼停止接受活著的事實就沒有打壓的必要。如果要避免給人帶來困擾,找個地方靜靜的去就行了。這樣說怎能給社會帶來成本呢?一個人如果真正對自己負責,就不會整天只想著苟活,等待死亡緩慢的從田野上如太陽般的升起,而我們在地上流汗又流淚。

想方設法的求死是積極的表現,精心設計的死法。社會對人的要求本就沒有個人意志的重要,到一種沒有國家、沒有社會、沒有宗教…甚至連這種想法都無法繼續延續下去的狀態。不管社會與人們怎麼想死後世界會如何如何,不論誰會因此傷心,重要的是讓自我本身的存在從此湮滅,讓我的概念化作煙霧,即無感知別人的想法了。於是,造成人類在快樂與痛苦之間搖擺的根本 —— 思維,便從此不再糾纏於我的存在了。


自由幻夢。

至今追求過的事情,沒有一項對未來有幫助,或者說能直接帶來利益的。按照人們的成功定義,未來的人生就是要能靠自己的專業能力賺錢。但是,我既沒有深厚底子,又不懂得用三寸不爛之舌包裝行銷自己,那自然造成追求的事物變成空笑夢一樣的存在。

就大眾的定義而言,人生是失敗的。

從小時候想學習繪畫,到想當作家,以及在那之後意圖成為程式設計師,爾後又想當歷史學家,或是放棄一切加入國軍成為飛官,再來到現在自由軟體的追隨者 ——— 這之中完全對未來沒有建樹的作為。沒有說這些職業就一定餓死會沒出息的意思,不過沒有向前踏出務實的一步,就是註定永遠只能當個業餘愛好者的成份。興趣涉獵廣泛,自由探索,底層的解釋即為未定型統合的顯現。如果說一個人在經歷看似許多事之後仍然不知道目標在哪,那麼就是處於失敗的一方了。為了生存,便只好做著次之、第二選擇的專業技能做為求生之道。

自由帶來的竟是幻夢,由此湮滅於上班出門的車銷煙塵之中。

“忙起来你就没时间抑郁了”这句话有理么? - 知乎

我真的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社會還有這麼多勢利的人,都還在鼓吹這種思維,一見人有心理問題的跡象,便說教似的講忙起來所有心理疾病都好了,你不快樂是太閒想太多。這種近乎社達,不重視個人內心感受的氛圍,是該拋棄了。把自己變成螺絲並不會讓心理疾病自動消失,它只是讓人處於習得性無助狀態,變成社會人們所定義的「成熟」。

你說,要當快樂的豬(準確來說,這裡的快樂接近麻木、無自覺的狀態,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自在、喜悅),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反正他們到最後還不是都被人類弄死了?私以為,現代越來越多人「得到」、「知道」自己有心理疾病未必不是壞事。只能說這個世界越來越殘酷,而人們對自己的內心總算願意有了更多的覺察。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讀心理學的時候我偏好人本主義學派的說法吧。現在心理治療也常說要接受情緒存在的事實,不分性別和年齡,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接受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而不用以各種方式壓抑。因為唯有了解自己的內在,並對他人有更多程度的關懷包容,才能有改變的契機。如果只是逃避與不誠實面對,長久下來必造成更大禍害。

如果一個人不能對自己有充分認識,那跟死了也沒兩樣。經過對自己的反省,以及經歷過求死的念想後,才能得出如何活下去的結論吧。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分享Ivon的部落格(ivonblog.com)的文章,引用或轉載請註明文章網址,並遵守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授權條款。如需商業使用請來信告之。

written by human, not by AI

如果本網站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請我喝杯珍珠奶茶。

留言板

點選按鈕,選擇您覺得方便的留言系統。要討論程式碼請用Giscus,匿名討論請用Disqus。

這是Giscus留言板,需要登入Github帳號才能留言。支援markdown語法,方便您張貼程式碼,若要上傳圖片請貼Imgur連結。您的留言會在Github Discussions向所有人公開。

這是Disqus留言板,您可能會看到Disqus投放的廣告。無論有無登入皆可留言。此處留言只有本站參與者看得到。若您選擇以訪客身份匿名留言,就不會收到後續回覆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