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並非不能多重桌面環境共存,但是大多數人都會長期使用在裝系統的時候就裝的桌面吧?Arch Linux亦同。不過我在不同的電腦裝Arch Linux曾嘗試用過GNOME和KDE Plasma桌面,經過幾個月反覆比較後,得出了我未來偏好桌面環境的抉擇:若要distro-hopping,那就是以KDE Plasma為優先考量,GNOME次之。也就是說,裝桌面環境一律以KDE Plasma為主。
本文就是要討論偏好KDE Plasma的理由,我盡量先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再過度到極度主觀的個人意見。
- 作業系統:Arch Linux
- 通訊協定:Wayland
- GNOME版本:43.2
- KDE Plasma版本:5.26.5
先從一個好玩的統計資料開始。Arch Linux官方有統計桌面環境套件安裝量,我們可以發現KDE在2018年後下載量是逐漸超過GNOME和XFCE的。
1. 穩定度比較
常見的說法是,同為開源專案,GNOME的程式碼有來自各大商業公司的支援維護,包括Redhat。他們會將GNOME當作自家商業發行版的桌面,所以不會隨便糟蹋專案(?)
參考這張2020年的圖表,你可以看到前幾名的開發貢獻者都是耳熟能詳的大公司,雖然Debian社群比重也很高就是了。資料來源
相較之下,KDE就是純民間社群,雖有企業贊助,但似乎都是世界各地的開發者互相合作得來的成果,商業發行版採用KDE相較GNOME比較少。在如此龐雜的情況要如何維持專案進行?
其實KDE很強調全球社群的協調,使得專案不至於非常混亂。KDE社群編寫的規則、手冊、文件也是十分詳細。
我自己用Arch之後,不論GNOME還是KDE都沒有崩潰過,即使是在跑重度繪圖計算、開虛擬機、玩大型遊戲情況下。
就Wayland的支援度來說,鐵定是將其作為預設工作階段選項的GNOME要領先。KDE過去對Wayland的支援度不好,加上2022年以前Nvidia的專有驅動搗亂(驅動500版以後Wayland支援度才變好),導致KDE Wayland過去容易破圖,但現在不會了。只是KDE仍會要求在GRUB啟用Nvidia DRM模組才能正常進入Wayland工作階段。
還有多螢幕顯示,以及全域縮放問題,這方面GNOME的支援一直比較好,KDE似乎是在Wayland後才有顯著改善。
未來會如何尚不清楚,只是與其怪罪KDE,先請Nvidia把Linux驅動搞好吧。
2. 軟體膨脹程度
BLOATED. 這是Linux社群常批評Windows系統的話。
此時的GNOME和KDE:
Arch Linux有"package group"能一次裝該桌面環境的相關套件,俗稱全家桶,從瀏覽器到小遊戲全包的那種。
在GNOME與KDE皆安裝全家桶的情況下,二個桌面環境都一樣肥,套件大小3~5GB,開機佔用的RAM起碼都有1GB。
硬要比的話,KDE桌面的依賴套件比GNOME多很多,因為KDE全家桶連元素週期表都有,還有一些KDE自己發明的背單字小工具,使得日後拆掉KDE要花很多時間。
可是KDE雖然軟體多,但若比較全家桶內的應用程式的功能,就會發現KDE系的APP通常也是比較多功能的。
諸如圖片檢視器Eye of Gnome對比 KDE Gwenview。Gwenview簡單編輯圖片的功能要方便太多了。
影片播放器Gnome Totem對比KDE Dragon Player:
文字編輯器Gedit對比KDE Kwrite:
GNOME截圖工具 對比 KDE Spectacle。這個完全被後者屌打,Spectacle能延時截圖、截圖後編輯、馬上複製到剪貼板等操作。
以上僅供比較,其實很多桌面環境全家桶附帶的應用程式我覺得還是很難用,會另外找替代品,例如影片播放器VLC最好用、截圖工具Flameshot最強、螢幕錄影首選OBS Studio等。
最後還有重要的檔案管理員界面對比,這是下一節要講的主題。
3. 檔案管理員界面比較
GNOME預設的檔案管理員叫Nautilus,KDE的叫Dolphin。
Nautilus包含基本的瀏覽檔案、掛載遠端硬碟的功能。
這些Dolphin都有,還更強。
例如顯示檔案目錄結構只有Dolphin做的到,Dolphin尚能整合其他搜尋用的應用程式。
即使Linux可以自由切換檔案管理員,但是常常是跟桌面環境耦合在一起的,意即應用程式在出現檔案選擇器(file chooser)時可能只會呼叫GTK而非Dolphin。Firefox還好些,可以用環境變數GTK_USE_PORTAL=1
試圖使用Dolphin當預設的檔案選擇器,但是其他的應用程式就不見得是這樣的了,有些還是硬編碼的。
GTK的檔案選擇器到最近幾年才加入縮圖功能,還是差強人意。
然而還是沒Dolphin好用。Dolphin還能即時在選取檔案的框框內刪除、變更檔案。
一個桌面環境下的應用程式是很難移動到另一個環境使用的,更多的是整合度用下來,奇檬子的問題。
4. 軟體商店比較
真的會有人優先用商店模式安裝應用程式?用慣了手機的新一代年輕用戶是這樣的,唉。
誰何嘗不希望能點一點安裝應用程式,可Linux發行版之間鴻溝太大,Arch甚至無法像Ubuntu那樣將pacman的套件整合至這些漂亮的軟體商店前端,因此在Arch上這二個軟體前端主要用來管Flatpak和Snap套件用的。
GNOME Software的界面倒是比KDE Discover好看一點。
KDE Discover看起來像軟體目錄而非商店。
…也就好看一點而已,GNOME Software下載軟體沒有明確的進度條,點進去還會顯示沒在安裝,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卡死,整個回應緩慢。
KDE Discover雖然一整個工程師風格,可確實有讓人知道目前進度的安心感。
5. 自定義程度比較
我不是那種像r/unixporn那樣從頭尻出桌面的人,只是有時候想加一些小元件,卻發現GNOME步驟十分麻煩。
在GNOME與KDE皆安裝全家桶的情況下,GNOME還是需要新增很多東西。
GNOME應用程式列表搞的像手機一樣,程式一多很難找。
預設乾淨的GNOME不加任何擴充套件真的用不下去。要我習慣視窗沒有縮小、放大鍵,以及以工作區為主的模式我沒意見,我有嘗試過以工作區為主的工作方式,可是預設GNOME畫面上的功能太少了。
通常我會開Extension Manager抓一些擴充套件,把它整成這樣才用的下去。開左上角的應用程式分類選單解決應用程式不好找的問題。因為需要方便切換Fcitx5的簡繁輸出,因此安裝右上角的輸入法指示器。
KDE不用去裝一堆有的沒的擴充元件,內建的就夠我玩了。
另外,GNOME沒有像KDE一樣對應用程式按右鍵,快捷編輯應用程式啟動選項的功能。
此功能用來找出應用程式安裝位置很有用處,也能在裡面加入額外啟動參數。換作在GNOME,就得用到命令行去編輯desktop entry檔案了。
KDE要安裝主題和小工具也不是難事,KDE在系統各處加入了一鍵下載主題的功能,不必像GNOME、XFCE一樣要手動將主題解壓縮放到指定位置。此外,KDE要把桌面的工作列等元件全拆裝其他Dock也不會阻止你,自由度還是比較高。
不過共識是,我不喜歡把東西放在桌面,這點KDE和GNOME皆然,所以我沒在放桌面小工具。
GNOME的設計其實很適合觸控裝置,大圖示、支援手勢之類的,平板電腦或手機會用的不錯。可是若是以傳統桌上型電腦來看,我還是比較愛KDE那種使用方式。
6. GTK實在太醜了
這是非常主觀的一個段落。
GNOME預設的Adwaita主題,黑色模式下還不錯,白色實在不好看。
Ubuntu有Yaru主題,但還是很醜。PopOS研發的扁平風格更醜,elementaryOS硬要向MacOS靠攏;ZorinOS,向著Windows的方向去了,無須贅言。
採用最新GTK 4撰寫的應用程式風格我就比較能接受,但一堆APP還在使用舊版GTK(上半部),例如Firefox。再看看KDE的Breeze主題(下半部),跟GTK4一樣的扁平化風格,看起來比較舒適。
GNOME下的QT應用程式會被變成GTK風格,靠近看變得更醜了。
相較之下,KDE下的GTK應用程式顯得沒那麼不堪了,GTK會自動變成KDE風格的主題。舊版GTK的應用程式也不會那麼難看。
那何不換圖示就好了?GNOME也是支援換圖示和主題的呀。老實說,不論是GNOME換Breeze圖示,還是KDE換Adwaita圖示,都是很不搭嘎的組合,所以我不會這樣做。
桌面環境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美感,而非要後天裝一堆主題來美化。GNOME和KDE都做到了自己的美感,只是我更愛KDE的風格。
7. 結語
簡言之,我個人認為KDE操作比較接近Windows,功能多且界面自定義程度更高。
GNOME操作接近MacOS,應用程式風格統一且界面更加極簡化。
Linux用戶有選擇的自由,我偏好KDE,較符合工作流程和習慣而已。GNOME和KDE二者並非是你死我活競爭的關係,無非是有自己的目標客群罷了。而二者應彼此借鏡,發展統一標準,改善Linux桌面環境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