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學校學的電腦文書與影像處理軟體操作,總是推廣專有(閉源)軟體呢?
為什麼打報告非得用Microsoft Office,修圖必Photoshop,剪影片得上Premire、建模要Maya、統計跑SPSS……?連看PDF都一定得下載Acrobat,解非.rar格式的檔案也要用WinRAR。此多種種,清一色都是專有軟體?通常專有軟體就是商業軟體。雖然有些是免費使用的軟體,不過並不自由也不開源,授權條款往往會限制使用範圍。
自幼學習專有軟體,有覺醒改用自由軟體的可能嗎?#
記得曾經在Xuite看過一篇偏激的文章,裡面用陰謀論的論調控訴,台灣學校教的都是Microsoft的產品使用方法,包含Windows與Office,是一種典型的產官學勾結!Microsoft在全台開補習班培養講師,企業都使用Office產品,然後學生被迫學習Microsoft產品,才能符合企業想要的人才需求。我們應該要教Linux與自由軟體才對!
我認同這篇文章的觀點,套用到其他用途的軟體也是如此,學校津津樂道的使用專有的美工軟體,例如Adobe全家桶,還有很多專業工程軟體也都是專有的,需要花大錢買授權。從學生還是娃娃的時候就抓起,專有軟體從國小學到大學,以考證照為目標孜孜矻矻,彷彿世上沒有其他選擇一樣的。問他們為什麼要採用這些軟體,他們就說這是產業標準,不教這些學生以後出去會沒頭路。
可,從來如此,便對麼?
說實在我也提不出什麼解決辦法。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曾經推過ezgo作業系統,這是搭載自定義KDE桌面的Ubuntu,內建對應各個學科的軟體,意圖推廣自由軟體……是還有在維護啦,但是看起來並不是很成功,名氣也不如國際主流的Linux發行版。大部分學校還是繼續買Windows授權,或者為了藝術需求重金採購Mac。要在校園見到自由的Linux,大概就資工系的實驗室。
雖然自由軟體在校園的推廣有一點點進展,企業界也有自由軟體轉換的成功實例,參見自由軟體服務廠商聯盟,台灣政府也全面推廣用ODF格式交換公文了。可是殘酷的說,自由軟體還是打不過商業軟體。不論是在主流市場,還是許多人的心中,自由軟體都不是一個主要選擇。甚至有人會認為,自由開源的軟體資訊太亂了,比較難用。沒有廠商強力介入的維護,就不敢使用。
實務上校園很難拋棄Windows和專有軟體的世界,因為這被視為未來職場的實力之一,是現實世界的門票。而要融入這個現實世界,必須從基本的開始學起,在那之後,才有「改變」的可能。台灣政府不可能像中國,為了推行迫真換皮的國產作業系統,上下都改用華為電腦。這不可能嘛,而且中國政府的主要目的也不在推廣自由軟體,而是基於自身國家戰略利益的考量。
因此要漸進式的改變,繼續推廣自由理念改善國民認知。故,過去在學校學的電腦文書與影像處理軟體操作,我認為仍有積極的意義,至少對建立電腦基本認知有點用處。人隨著眼界的視覺拓寬,認知到電腦軟體不是單純的做作業工具,用完就丟,而是一種追求更高價值的存在,自然就會認識到自由軟體,並了解到其價值。
然後現在我的想法常常就是說, 要怎麼把專有軟體的操作應用在自由軟體 ,即使會走一點彎路,多讀幾本手冊,寫點程式也沒關係。原本在專有軟體習以為常的操作,轉換情境後就需要眾人努力才能達到。
比如從Microsoft Office轉換到LibreOffice,我並不會因為界面比較醜就排斥使用,反而是可以多學習做事的方法,倡導國際開放標準ODF,不要用特定軟體才能用的hack,不墨守成規。
再如Photoshop → GIMP/Krita;Illustrator → Inkscape;繪聲繪影/威力導演 → Kdenlive也是如此。根據以前學到的基本概念,然後融會貫通,把概念轉到自由軟體上面。現在萬物皆標榜AI,那即使是學習新軟體的概念,我也會積極的將其吸收,把握要領之後,轉念一想,要如何在自由軟體裡面選出適當的工具組合,才能達成這些需求?沒錯,這裡的工具是複數,開源軟體或許一個做不到取代一個專有軟體的功能,那就聯合多個專案組合在一起,例如ChatGPT會生成文字和繪圖,那我就用Open WebUI搭配Stable Diffusion;再如剪映有AI自動上字幕,那我就用Kdenlive搭配Whisper複現。
一直使用專有軟體是不是等著養套殺?你的產品想法很好,但是封閉原始碼做成壟斷手段不可取,應該使其自由。於是乎,研究專有軟體的開源的軟體解決方案就變成了我的嗜好之一。
自由軟體社群何處尋?還得是網路#
從很久以前Linux興起的時候,網際網路就是重要資訊交流管道,自由軟體也是一樣。或許商業世界不喜歡講這些駭客的東西,那麼在cyber世界就有許多夥伴陪你解決問題。
奇文共賞:Thinking Different – Using Linux in Design • tim rodenbröker creative coding 作者問道:設計師可以用Linux電腦工作嗎?難道不是在自殺嗎?
作者批評Apple過去憑借反叛精神,籠絡了一票設計師用戶,使其成為業界標準,沒Mac就不能工作。但現在Apple已經失去了以前的叛逆風骨,只想著錢!有很多人依然用著貴森森的Mac,心甘情願被綁架。Think Different,作者就以身作則,將Macbook裝上Ubuntu,切換到自由軟體的世界。即使被同行帶著異樣眼光看待,他也要在Linux做設計。
可惜的是,作者介紹了轉換到Linux的好處,例如永續經營(permacomputing)的概念,最可惜的沒有提到更多具體例子,他居然說要用ffmpeg來處理影片!?我想看他分享Kdenlive和Krita這類軟體的使用心得啊。我是很認同
Creative Focus on the Core, not just the Surface.
這句話啦,畢竟很多設計軟體其實操作概念是共通的,只是觀念要轉一下。如果用程式設計的概念下去理解就能猜到一個功能要怎麼達成,可惜很多人被GUI制約了。他們不懂得底層原理,不懂得轉換想法,只是因為這個程式的按鈕擺放位置不一樣就不會操作軟體了。誠然,我們不應該強求電腦用戶就一定得學習底層程式知識,他們只不過要完成工作而已。但切換到Linux,讓你懂得更多,問更多問題,質疑以前習以為常的事物,這難道不是一種啟靈式的體驗麼?
另外,之前有個阿嬤上傳了如何在Debian操作ffmpeg的教學影片,在Linux社群一炮而紅,我阿嬤都比你強的概念。
再看她推薦Windows用戶轉Linux的影片。
Why You Should Think About Switching To Linux. by Andrea Borman
她真的是很純的Linux用戶,使用Debian,安裝復古風格的LXDE,還使用Guvcview的極簡程式錄影。這什麼stereotype的Free Software Foundation支持者畫像XD。且這位女士是反疫苗者。不過嘛,這證明了要想學,年紀什麼的根本不是問題!自由軟體並不有真的那麼難用。
順便推薦Pixls,這個網站論壇區用戶專門討論使用自由軟體進行多媒體創作,包含影像處理、數位繪圖、影片剪輯、音樂製作、3D繪圖等等。全部都使用自由軟體,大部分也都是Linux用戶,完全取代Adobe系列產品。雖然GIMP和Krita各自有自己的論壇了,不過這個網站給其他小眾用途的地方提供了討論空間。譬如這裡比較多人討論Linux色彩管理的問題,還有人會在這裡分享Darktable照片後製工作流。
但是工作場合別人不接受自由軟體怎麼辦呢?#
當然不可避免地,工作和學業用途會遇到與他人共享檔案的時候,此時我就只能…隱忍!繼續使用那些專有軟體交差。很多人怕麻煩,不敢嘗試自由的解決方案,我也就只能認栽了。雖然我用Linux為主,不過還是有準備專用機和虛擬機應付需要專有軟體的場合。假若專有軟體的服務是網頁版的那會比較好受一些,因為我可以用Linux瀏覽器存取,但這並不代表我就能對Google文件和Canva得過且過。還是希望可以用自由軟體的方案,持續探索新興的技術。
有時候遇到一些有慧根的,不論是平輩,年紀比較小的學生,還是年長的教授,或者其他社會人士,我就會拿些自由軟體的例子傳教一番。假若他們持開放態度,那麼我通常就會用交出.odt格式的文件當作改革的第一步。
學習使用自由軟體的解決方案,這不應該是只有企業界為了省錢而採用的作法。而是個人和學校機關都應該學習的。畢竟,教育部十二年國教的核心宗旨,不就是終身學習嗎?所以跳出禁錮的牢籠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