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日本陸軍最後的轟炸機:三菱Ki-67 四式重爆「飛龍」的開發過程與實戰紀錄

分類   人文藝術 歷史研究
標籤   Mitsubishi Imperial Japanese Army War Thunder
🗓️ 民國108年 己亥年
✍ 切換正體/簡體字
目錄

三菱Ki-67四式重爆「飛龍」,陸軍代號キ-67,盟軍代號「Peggy」。

總括來說,飛龍是日本陸軍最後一款投產的轟炸機,設計時間為日本轟炸機最長,在戰局艱困的最後二年仍在前線與美軍奮戰著。

飛龍在「航空擊滅戰」的作戰思想下誕生了,按照「昭和15年版重爆設計方針」設計。它的載彈量與同時期他國的同等級產品相比低了很多,不過該機體以中型機來說擁有極佳的操控性,靈活程度可比擬單發轟炸機。時速可超過600km/h,同時也擁有俯衝轟炸的能力。

Ki-67相較於前輩Ki-21 九七式重爆、Ki-49 吞龍的改進包括: 機身前部做長些,兼顧改善視野和提升縱向穩定性。還有將駕駛艙拓寬,這樣有利於編隊作戰;過去日本轟炸機所缺乏的防彈裝甲還有滅火器一應俱全。

航程部分,雖然陸軍沒有過分要求,但是三菱考慮到航程的重要性,讓他擁有了3800km的航程,優於九七式重爆,劣於一式陸攻。

陸軍對其很感興趣,1942年試飛以後,與Ki-84 四式戰「疾風」並列為重點生產機種。

1. Ki-67的開發過程
#

在中國戰場作戰之後,日本陸軍欲尋求百式重爆「吞龍」的後繼型號。在1940年3月6日,「昭和15年版重爆設計方針」通過。

5月13日,陸軍本部向三菱重工名古屋製作所所長和工作部部長服部以及設計課長河野文彥下達研發命令,要求6月設計完成,9月就要完成全尺寸模型。飛龍由河野文彥和小澤久之丞負責設計。

6月28日,三菱營業第二部部長武田次郎收到陸軍本部正式定稿的「Ki-67設計基礎要項案」:

  • 用途: 攻擊敵軍機場和部隊
  • 常用高度: 4000m~7000m
  • 行動半徑: 1000km,並可再滯空2小時,載彈量較低時1500km
  • 最大速度: 550km/h
  • 乘員: 6~8名
  • 座位: 9~10
  • 載彈量:500kg,作戰半徑700km的特殊情況下為750kg。
  • 引擎: 三菱Ha-101、104,或中島Ha-103
  • 自衛武裝: 機背13mm機槍一門,機首、後方二側、後下方各一門九八式7.7mm機槍,一挺3連裝機槍。

12月14日至16日,陸軍航空隊所屬的酒本英男少佐來到名古屋三菱製造所審查Ki-67原型機,討論後取消機腹砲塔,將後兩側的內置機槍改成向外的氣泡式設計並擴大射界。

航電方面,要求安裝飛1號無線電收發機/無線電羅盤、九五式機械自動駕駛儀。還需安裝發電機、蓄電池、夜間照明燈還有電加熱設備,配合供每位乘員呼吸7小時以上的氧氣瓶。

1941年5月15日至17日,最後一次審查敲定了各項指標。

軍方要求Ki-67採用防彈油箱和防火設備,並且設計需能方便大量生產。最終小澤久之丞選用的是較為穩定的三菱Ha-104,出力1900hp。

考慮投彈穩定性和速度,Ki-67的彈艙艙門為向内開啟式,這樣可以增加投彈的穩定度。

1942年11月,完成Ki-67第一架原型機,編號6701。

12月27日,在岐阜飛行場首飛。測試發現操控有點敏感,高速俯衝時尾舵會產生震動,且在要求的作戰高度,僅飛出537km/h,比指定的速度略低。

負責審查的酒本英夫少佐認為Ki-67操控性優異,又考量到戰況惡化,提出安裝魚雷的測試,藉由關係人士交由橫須賀海軍航空隊指導,進行雷擊測試。

詳細情況請參考: 陸軍雷撃隊~誕生~ - 電脳大本営

1943年,陸軍給了三菱6個月時間,再建造6架測試用機種。從4號機開始,重新設計了操控系統,增設油箱加長航程,機身各處的九八式7.7mm機槍換成12.7mm Ho-103機槍。

2月,設計暫停,與其他廠協調建造事宜。除了在三菱自家的3家工廠建造外,亦分配給川崎、日本航空、立川第一陸軍兵工廠製造,以滿足南方前線的迫切需要。

1944年3月,陸軍正式制式採用Ki-67,命名「四式重爆一型甲 飛龍」。第一架量產型從名古屋三菱五號工廠走下生產線。

因為1944年12月的東南海地震和後續美軍轟炸,Ha-104的工廠受到波及,大大影響了Ki-67的產量。再加上陸軍一再變更的設計指標,導致Ki-67到戰末的產量只有688架,低於原訂的1840架。他廠的產量亦不理想,原定由三菱送交機體給他們組裝,川崎只生產了91架,立川陸軍兵工廠1架。

Ki-67各型性能表:

2. Ki-67衍生機型
#

Ki-67有分成甲型和乙型,二者最大差異為乙型的尾部機槍升級成雙連裝的12.7mm機槍,並加裝對海雷達。

在Ki-67的量產型號基礎上,日本陸軍對其進行了各式改裝,包括試著裝設仿自美軍諾頓投彈儀的「四式自動爆擊照準器」。

雷擊機型

1944年1月5日,陸軍正式指示改造一部分機體。

因為彈艙不夠收納,所以魚雷是掛在機腹外面。為了用於夜間雷擊,還裝設了「タキ13號」高度計。海軍內部將飛龍稱為「靖國」。

雷擊機型亦裝設有對海用搜索雷達。

Ki-109

為了迎擊B-29,酒本少佐提出改裝成「特殊防空戰鬥機」的構想。

1943年11月20日,下令試做Ki-109甲、乙,前者在機背安裝二門37mm Ho-204機砲,後者則安裝雷達和探照燈,計畫二機在夜間協同編隊作戰。

1944年1月,因75mm八八式高射炮有擊墜B-29的戰果,下達安裝八八式的Ki-109試製計畫。3個月設計完成。8月,Ki-109一號機完成。

但是,即使拋棄幾乎所有的砲塔減重,並安裝三菱製特呂火箭期望能在高空增加些微速度,最終仍因高空性能不佳,追不到B-29,取消該用途,改用於護衛關釜聯絡船,和對登陸艇的攻擊。

Ki-109包含試驗機在內,共生產了22架。

拖曳滑翔機「Ku-7」的母機

用來拖曳滑翔機「Ku-7」的母機(圖片右方)。試飛成果良好,但因戰局惡化,日軍逐漸轉入守勢用不到而放棄。

安裝「イ號一型甲」測試

這是由三菱生產的無線制導炸彈,在離目標10km、高度1000~500m處投下,落下1.5秒後由火箭推進,採無線操控的方式以時速約660km衝向目標。

直到終戰為止都沒有用於實戰。1944年8月開始設計,10月完成一號機,後來一個月再完成了10架。

改裝成特攻機

有「ト號機」和「桜弾機」。

前者在機背砲塔位置裝載2顆800kg炸彈,機首有一根長長的引信用於引爆。

後者則是裝備重達2900kg的「桜弾」,二者都將機身砲塔廢除。

增加武裝作為長距離攻擊機

1945年6月下令,預計將機背武裝全數撤去,載油7500升,航程2500km,機腹增設4門向下20mm機砲,利用超低空飛行突入塞班島,破壞島上的B-29。在終戰時完成了60%。

其他衍生機型尚有運輸機Ki-97、木製版Ki-112、轟炸機護航機Ki-69等計畫。而裝設新引擎的改進型號Ki-67改和Ki-67 II,只製造了2架。

3. Ki-67用於實戰
#

飛龍經過了漫長的測試和調整,在1944年3月正式投產。

在這一年,日軍佔領的塞班島、馬里亞納群島接連失守,盟軍正一步步進逼日本本土,本篇要來講述飛龍在太平洋戰爭後期的奮鬥史。

虛幻的大戰果:台灣航空戰
#

10月,在菲律賓戰役爆發前,美軍為防止日軍增援菲律賓,開始大規模空襲日治臺灣,爆發「台灣航空戰」,此時飛龍第一次投入作戰,作為攻擊的「T部隊」的一角。

T部隊,正式名稱是第七六二海軍航空隊。屬「第二航空艦隊」轄下。由飛行98戰隊、2個一式陸攻飛行隊、1個銀河飛行隊、1個天山飛行隊組成,戰鬥方式為趁天亮或日落光線昏暗之時對美軍艦隊進行攻擊。

駐紮在台灣的陸軍飛行第7戰隊,屬於海軍旗下的部隊。海軍把「飛龍」稱作「靖國」。

駐紮在台的飛行98戰隊,跟第7戰隊一起,偕同海軍對抗台灣東部洋面的美軍艦隊。

此次的作戰,是日本首次大規模的雷達導引夜襲。

美軍繪製的日治台灣機場部屬地圖

10月12日早上6:00,美軍出動1378架機次空襲臺灣,島上陸海軍飛機起飛迎擊,仍不敵美軍轟炸。

夜間,索敵機好不容易發現了美軍艦隊,凌晨01:35分, 30架陸攻向美艦TF 38發起攻擊。美艦使用煙霧做為掩護,使得日軍得投下照明彈。

據輔助照明的機組回報,一發魚雷命中航母富蘭克林(USS Franklin CV-13),兩發命中重巡坎培拉(USS Canberra CA-70)。

但是美軍記錄顯示,該夜除了驅逐艦Prichett(DD-561)被友軍誤擊外,美艦並沒有任何損失,日軍損失11架飛機。

晚間18:00,在沖繩的98戰隊,細田哲生大尉率領8架裝有電探的飛龍起飛搜索和提供照明;一小時後,高橋太郎少佐率裝有魚雷的飛龍部隊起飛前往攻擊地點。

21:50,觸接機取得美艦位置,約位於石垣島南方160km處 。

23:50,照明開始,持續了3分多鐘,但因為燃料不足必須返航。

該晚,照明隊全滅,攻擊隊3架未歸還,飛龍的第一次出擊沒有任何戰果。

由於照明隊全滅,無法進行夜間攻擊,改以日落時攻擊。

遭到夜襲的美軍,早已做好了準備。

13日,16:35時,宮鳩少佐領導的機隊起飛,目標是石垣島南方的美軍艦隊。

16:40,美軍雷達發現日機蹤影,貝勒森林號航母(CVL-24)艦載機前往攔截。

18:29時,以極低高度飛行,躲避雷達偵測的銀河與美軍艦隊開始觸接。

全軍突擊的代號「ト」電報連發,攻擊開始了!遭到攻擊的是TG 38.1、38.4。

第一中隊第2編隊長平田英一大尉機,機尾的機槍手鐮田靜憲曹長回憶當時的情況:

「左下的飛龍冒著火仍向前突擊,右下的吉川大尉機也噴出火焰。我機逐步突破敵人的輪型陣,眼前所見盡是防空彈幕。見到目標航母後,投下魚雷!冒出二道火柱,脫離時又有4、5架飛龍掉入海裡。」

從左翼突入的齋藤敢大尉則說,被F6F追趕時,節流閥全開,就甩脫了敵方的射擊。

同為齋藤大尉機的渡邊時男中尉則回憶:

「接近目標時,防空砲的曳光彈四散,貫穿機體煙霧瀰漫。我方見到目標時,齋藤大尉大喊『預備,發射!』後按下魚雷發射鈕,魚雷直直衝往目標,我機飛越目標時仍被防空炮火追打,在防風玻璃上開了一個30cm的大洞。隨後尾部機槍手磐井保兵長回報:『擊沉!』」

但是該晚,美軍記錄並無損失任何航母,投放的魚雷從航母富蘭克林前方和舷下穿過,僅重巡坎培拉遭一發銀河的魚雷命中,摧毀機艙爐造成大火,可是沒有沉没,後來被拖曳回本土修理。

拖曳中的坎培拉

經過這二晚,總計54架未歸還,98戰隊就佔了26架,受損甚鉅,於是台灣航空戰結束後98戰隊進入重編狀態。

一直到15日,日軍向上級稱戰果為,擊沉和損傷空母19,戰艦4,巡洋艦7,艦種不明15等,大本營歡喜若狂。

然而在10月19日,陸軍憲兵隊審問被俘虜的美軍飛行員時得知,實際上美軍受損甚微,只有坎培拉受損較大而已。

重視情報戰的陸軍中佐堀榮三

會造成此種誤報的一部分原因在於,攻擊隊員攻擊時因為環境因素而無法正確判斷是否擊沉,看到的火球也可能只是被擊墜的僚機;而如果他們被擊落的話,基地人員也僅能從電文這少許的線索判斷。

值得一提的是,飛龍同海軍轟炸機一樣使用魚雷進行攻擊,這是在測試之時審查員酒保英夫的提議,交由橫須賀海軍航空隊測試。

飛龍的彈艙沒辦法像銀河和一式陸攻一樣將魚雷勉強收進去。飛龍是外掛在機體外的。

參與菲律賓戰役
#

台灣航空戰與菲律賓戰役的地圖一覽。黑線為日軍,紅線為美軍。

經過10月下旬的雷伊泰灣海戰後,日本陸上航空部隊受損甚大。10月21日,日本海軍首次發起神風特攻。

24日,浜送飛行師團將第一教導飛行隊的9架飛龍改造成特攻機,命名「富嶽隊」,28日抵達菲律賓克拉克機場,特攻到隔年1月12日損失殆盡。

11月8日T部隊被遣往菲律賓支援,隔日T部隊的上級,第7戰隊從宮崎飛來22架飛龍。

13日,高雄的12架飛龍和其餘T部隊飛機出擊,未發現敵艦。直至14日,菲律賓克拉克機場可以使用的飛龍有8架。

19日,台灣7戰隊殘存的6架飛龍和13架一式陸攻起飛進攻,指揮的山村卓彥少佐認為,晝間攻擊效果不佳,決定也使用日落時突襲。編隊以200m高度南下飛行,其間遭到4架F6F襲擊,自衛機槍擊落了一架。

到達指定地點10分鐘後,向基地發送發現敵艦的電報,確認是巡洋艦,編隊開始突擊。

「機動閃躲黑壓壓的防空炮火,距離500m、高度30m…照著練習時做的一樣投下魚雷。前方的岡部郁三少尉往敵艦甲板掃射,後上方機槍手副島英治少尉受傷。飛龍脫離急爬升時,透過觀景窗看到巨大的水柱,興水芳男曹長回報:『擊沉』!」

隨後回到基地時,發現編號7-77號的該機,機體上有160個彈孔。

這次行動2架飛龍未歸還。隨後飛龍還夜襲雷伊泰灣,擊沉了一艘大型輸送船,並連夜對雷伊泰島的獨魯萬機場發起攻擊。

11月27日,T部隊回到台灣,7戰隊則返回日本本土。

塞班島的攻擊行動
#

接著是飛龍第一次使用航空炸彈進行攻擊。早在6月美軍登陸塞班島之時,陸軍就要浜松飛行教團待命。

參照下圖,美軍攻佔塞班島之後,便將其修建成能佈署B-29起降的基地,足以空襲日本城市。

11月2日、6日、26日夜晚,以新海希典少佐為隊長的第二獨立飛行中隊,使用九七式重爆突襲成功。

12月6日,新編成的飛行第110戰隊前往硫磺島。12月7日出擊後二架飛龍因故障而返回。

參與此次攻擊的飛龍裝載有15枚50公斤炸彈,機身内多了二個200公升的油箱,隊長機皆裝有タキ對地雷達。

凌晨3點,第二中隊長飯淵駒雄少佐率3機從塞班島南邊突入;草刈少佐率5機直接從東部突入機場,最終6機未歸還。

塞班島上的B-29

與此同時,26日~27日,海軍指揮下的7戰隊也使用飛龍攻擊塞班島,陸軍為此向海軍抗議將其用在雷擊以外的用途上。

日本到塞班島的路途遙遠,飛龍需加裝油箱和拆卸武裝才能抵達;另一個對地掃射的飛龍改型,一直到終戰都沒有完成。

從硫磺島到沖繩
#

時間來到1945年2月的的硫磺島戰役,儘管在硫磺島戰役期間,日本海軍並沒有派出任何艦艇協防,但是飛龍仍有參與零星的夜襲和空投物資,主要參與的是110戰隊和正在換裝飛龍的60戰隊。參與攻擊的大部分在回報「擊沉敵艦」就無下文了。

硫磺島被攻佔後,日本陸軍航空總軍編成2個特別中隊,外號「夜鷹部隊」。在5、6月時三度夜襲硫磺島上停放的美軍戰機,取得些微戰果。\

美軍佔領硫磺島後將其做為B-29的中繼站,離日本更進一步的同時,也能進駐陸軍戰鬥機提供護航

3月,美軍在進攻沖繩前欲先削弱航空力量,因而派出大批艦載機空襲,是為九州航空戰。

為反擊美軍空襲,3月18日02:15時宇垣纏下達攻擊命令。海軍第五航空艦隊,7戰隊、98戰隊共有24架飛龍可出擊,一半裝有タキ高度計。

攻擊方法同樣是夜襲,三機一組,投下照明彈後僚機突入。

18日到19日,陸續對美艦造成傷害,航母無畏(CV-11)、約克鎮(CV-10)、企業(CV-6)小破。

南九州的基地因遭到美軍空襲,98戰隊只好退避到朝鮮釜山。

陸軍的62戰隊,二月時被指定全隊特攻,3月14在大分進行跳彈攻擊訓練時美軍來襲,移動到西筑波,可用的飛龍只剩4架。

特攻型的飛龍裝載800kg炸彈,拆掉前射和機背機槍,還有另在機身內塞重達2頓的大炸彈的版本。

ト号 特別攻撃機 富嶽隊(飛行第62戦隊)古田少尉機

桜弾装備特別攻撃機 飛行第62戦隊第2中隊 溝田少尉機

3月19日15:40時,電報「攻擊ハ特攻トス」一聲令下,以三浦忠男中尉為首的機隊起飛。

途中因雲層太厚,三浦機降低高度,突然後上方機槍手大喊「敵機來襲!」右後方射來曳光彈。三浦機繼續低空搜索美艦,但天色昏暗,燃油不足便返回基地。出擊的機隊中1機未歸還。

九州航空戰,日本陸海軍的攻擊隊損失甚鉅,戰果為二航母大破、1航母中破。

4月,沖繩戰役,參與的為第五航空艦隊下轄的7戰隊、98戰隊,陸軍第110、60、62戰隊。

飛行第110戦隊第1中隊 岡本中尉乗機

1945年沖繩島上的機場。

海軍專注的目標為沖繩周遭的軍艦,60和110戰隊則以島上機場為主要目標。

3月26日~4月2日陸續投入攻擊。4月1日美軍登陸沖繩本島。

4月12日早上,60戰隊和110戰隊低空突擊嘉手納機場,成功造成大火,損失一機。

14日和16日,雷擊隊回報擊沉2艦,損失2機。

15日,60戰隊4架飛龍又攻擊嘉手納機場,造成5機燃燒,中彈後返回基地。

17日,62戰隊參與沖繩特攻,使用的是櫻彈機和ト號機。

5月24日,發動義号作戰,該作戰是強行讓部隊空降,破壞機場。60戰隊和110戰隊派出6架飛龍支援轟炸,損失5架。

25日06:01時,62戰隊發起最後一次特攻,ト號機和櫻彈機各二架從太刀洗起飛,途中雲層密佈,ト號機皆未找到目標,而08:57、09:52時分別傳來發現戰艦、大型艦的突入電報。

直到6月,陸軍仍使用飛龍往沖繩守軍空投物資,零星的攻擊一直持續到8月;7戰隊也回報擊沉了2艘艦隻。

巴厘巴板雷擊
#

下圖紅色為1945年日軍佔領區,菲律賓被攻佔後基本切斷了本土與南方的聯繫。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藏匿在南方的61戰隊,仍對美軍發起攻擊。

海軍取名為「七生神雷隊」。

出擊前有說有笑的隊員。

在海軍的協助下安裝九一式魚雷,6月25日17:00,中島要 少佐率領5架飛龍從泗水起飛,在巴厘巴板南方發現敵艦,地面部隊目擊擊破、擊沉8艘。負責觸接的吉谷大尉機未歸還。

見證終戰
#

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參謀次長河邊虎四郎中將率領的投降代表團在接受了麥克阿瑟的投降書之後,搭乘一式陸攻改裝來的一式大型運輸機,上面依照戰後連絡機規定塗有綠十字。

綠十字塗裝的一式輸送機。

20日起飛後發生機械故障於靜岡縣天龍川河口迫降。21日,代表團改乘浜松陸軍飛行場派來的一架飛龍前往調布機場。

「綠十字飛行」為戰後日本機聯絡用的塗裝樣式。

4. 後記
#

2020年10月24日。

飛龍登場的時期已沒有太多的表現機會,且似乎並沒有其在中國戰場的作戰記錄。從戰例可以得知後期日軍瘋狂使用神風特攻的同時,也想辦法使用非常規的夜間攻擊,活用雷達頑抗到底。

在遊戲《War Thunder》推出的型號為Ki-67甲型和乙型,以及裝備75mm防空炮的Ki-109,分房權重歷史模式4.0/4.3/2.7,街機則是4.7/5.0/2.7(這幾架在1.67剛出來時歷史模式的權重跟街機一樣高得離譜,後來全數調降)

遊戲定位為前線轟炸機,可帶魚雷可是載彈量甚至比九七式重爆低。繼承日本機的操縱性能,自衛火力是12.7mm和Ho-5機砲構成。

基於這架飛機讓我學會大型機(?)的操作所以花了一個學期研究,然後整理出以下相關資料作為回饋。

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過去在查閱中文Wiki時發現了一些錯誤說法,並且因為資料較少導致以訛傳訛,希望研究的資料能提供改正。例如「靖國」這個名字並不是Ki-109的代號,而是海軍給轟炸機型的飛龍所取。

《艦隊Collection》也ㄧ實裝了各種型號的飛龍,是很強的陸航攻擊武器~

設計上來說從載彈量偏低,鑒於日軍的運用方法非將其用於戰略轟炸,而是前線攻擊和反艦,就這點來說飛龍的設計不算失敗,承襲日本轟炸機良好的機動性的同時擁有中等的自衛火力,為日本最後的奮鬥做出了一定貢獻。

飛龍的簡單介紹到此為止,想看更細部的戰役經過和訪談,可以參閱參考資料的幾本書。

本人語言能力欠佳,闕漏之處煩請不吝指出。

研究飛龍,寫著寫著一學期就過去了…

參考資料
#

  1. Mitsubishi Ki-67/Ki-109 Hiryu in Japanese Army Air Force Service

這本是英文書,大致說明開發過程和作戰過程。書末附有使用Ki-67的部隊列表和各型Ki-67的表格。

  1. 世界の傑作機 1974年 6月号 NO.50 特集-三菱 四式重爆撃機 飛龍

  2. 世界の傑作機 1986年 7月号 NO.156 特集- 4式重爆撃機「飛龍」

  3. 世界の傑作機 (No.98) 「陸軍四式重爆撃機「飛龍」」

這三本的內容差不多,越晚出的越詳細,且有原設計師的專欄解說。解剖部分雖不如第五部書那麼詳細,但還是都有塗裝和武裝細部的插畫,照片很多,本文大部分取自其中。

  1. 丸メカニック NO.32 マニュアル特集 四式重爆撃機「飛龍」 (世界軍用機解剖シリーズ) 本書附有全彩的構造圖以及每個機體零件的細部圖片以及解說,還有以日為單位的作戰歷史紀錄。

  2. Rickard, J (8 March 2010), Mitsubishi Ki-67 Hiryu (Flying Dragon) ‘Peggy’, http://www.historyofwar.org/articles/weapons_mitsubishi_ki-67.html

網路上說明得比較詳細的網站。

  1. 維基百科

會讓我想研究Ki-67,無非就是Wiki寫的內容太少而主觀臆測成分過多,中文版照抄英文和日文Wiki還把命名看錯。日文Wiki主要參考作戰歷史。

  1. http://gunji.blog.jp/archives/1051331492.html
  2.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5a4d13a0100v6j9.html
  3. http://www.gahoh.net/traffic/ww2/profile/G4M-KI67/index.php
  4. http://tothosewhoserved.org/usa/aaf/usaaf05/chapter16.html
  5. http://www.usscanberra.com
  6.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154949234.A.7ED.html
  7. https://history.army.mil/books/wwii/MacArthur Reports/MacArthur V2 P1/ch12.htm
  8. https://amti.csis.org/august-1945-a-snapshot-of-american-maritime-strategy-in-the-pacific/
  9. https://www.pixiv.net/member_illust.php?mode=medium&illust_id=20526029
  10. https://www.defensemedianetwork.com/stories/very-long-range-p-51-mustang-missions-to-japan-taxed-pilots/
  11. http://www.historyofwar.org/Pictures/pictures_B-29_saipan.html
  12. https://www.dc3dakotahunter.com/blog/marianas-the-b-29s-fixed-aircraft-carrier/
  13. https://www.amazon.cn/dp/B001JEZ0D8
  14. 鍾堅 - 台灣航空決戰,1996

相關文章

演講心得:親密關係的重構:性、關係與家庭的構成
分類   人文藝術 隨筆
英文老師的鬼故事
分類   人文藝術 隨筆
論信仰
分類   人文藝術 隨筆

留言板

此處提供二種留言板。點選按鈕,選擇您覺得方便的留言板。要討論程式碼請用Giscus,匿名討論請用Disqus。

這是Giscus留言板,需要Github帳號才能留言。支援markdown語法,若要上傳圖片請貼Imgur或Postimages。您的留言會在Github Discussions向所有人公開。

這是Disqus留言板,您可能會看到Disqus強制投放的廣告。為防止垃圾內容,有時留言可能會被系統判定需審核,導致延遲顯示,請見諒。若要上傳圖片請善用圖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