さようなら,再見了,代號ASUS P5G41-M的老電腦主機(2012年 ~ 2025年),LGA 775的主機還能撐到現在。
Those were the days.
硬體規格:Intel Celeron E3300 + 2GB DDR3 → Intel Core 2 Duo Q9550 + 4GB DDR3 + Nvidia GTX 550Ti。維持2GB RAM的情況大概持續了十年。
安裝過的系統:Windows XP → Windows 7 (32位元,其實CPU完全是64位元的,推測是幫我重灌的店家為了節省效能的選擇) → Ubuntu 16.04 (透過Wubi安裝) → Windows 10 → Fedora → Lubuntu → Arch Linux。此電腦大部分時光是安裝Windows,安裝Linux是很後面的事情。
我記不得什麼時候買入這台電腦的了,我只知道無良電腦商家裝的竟然是盜版Windows XP,導致螢幕下方一直出現「你可能是盜版軟體的受害者」。當時我常常玩的遊戲是從4399遊戲網下載的GTA VC,這個老遊戲在這個電腦玩的很順。啊不過GTA SA就開始卡頓了,GTA IV更是完全的幻燈片。
這台電腦的圖形效能一直都很不好,導致使用體驗差,原本以為是CPU太爛,原來是因為長期以來只使用主機板北橋的顯示卡的緣故,Intel GMA X4500,這個效能真的連簡單的X11 compositor都會卡。2021年加裝Nvidia獨顯後就好多了。
讓電腦使用體驗很不好的因素,還有一個就是:網路速度。以前我家是中華電信1M的釘子戶,連Wifi分享器都沒有,一直以來我家都拒絕升級。這樣的網速致使我連上網沖浪都用的很痛苦,一部360p的YouTube影片,上傳都要花三小時欸。這個狀況要到2015年,透過我YouTube頻道收益賺來的錢,才升級到比較正常的2M以上網路速度才獲得改善。
電腦主機配的顯示器是低色域的破爛螢幕,顏色嚴重偏白又泛紅,看久了眼睛真的會脫窗。填寫大學分發志願的時候眼睛看得很吃力。相較之下2016年我買的Asus Zenfone 2 Selfie手機螢幕都比這個好看多了。
2012年接觸Minecraft後我就常常玩這個遊戲了,不需要強力圖形效能也能玩多人連線。同時期國中同學瘋玩的英雄聯盟我是一點興趣都沒有。
彼時開始經營YouTube頻道,我會用威力導演剪輯我玩Minecraft和Minecraft PE的實況並上傳到YouTube。剪輯輸出一部三分鐘的720p影片要等一小時,但我還是慢慢用下去。
2015年,入坑艦隊Collection。這個用Flash寫成的網頁小破遊成為我之後高中三年最大的心靈慰藉,打活動的時候開一個網頁就差不多吃光RAM了,剩下的資源拿來用foobar2000播放音樂。畢竟這台電腦玩不了什麼更高階的遊戲。

2016年高中的時候,基於好奇心,以及改善電腦效能的關係,安裝Ubuntu試試,使用Wubi,從此進入了Linux的世界。Wubi是透過類似WSL的方式安裝Linux系統的技術。話說我在製作Ubuntu安裝CD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的光碟機只能讀不能寫,害我花錢買了一堆空光碟片!!
雖然因為不太懂指令,導致我終究只是玩票的心態,沒多久就切換回Windows 7了,不過這確實在當初埋下了我現在全面切換到Linux的種子。
真不敢相信我在2GB RAM的情況下用了快十年,負擔日常上網以及打Minecraft的任務。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台電腦開機都會轟隆轟隆作響。有時候玩的太兇還會當機。過去操的太猛了,導致這台電腦的機殼背板都燙的突起了呢。
2017年我換了新的ASUS K31CD-K電腦後,此電腦丟給家人使用,據說家人竟然有辦法拿她來剪輯Adobe Premiere影片。
2021年,有了電腦知識後,學著自己換CPU,加裝RAM和獨立顯示卡,換個電供,當然都是二手的。將Windows重灌成Linux,當作副機繼續用。更換顯示器為二手買來的ViewSonic螢幕,雖然顏色同樣很破爛,但起碼比舊螢幕好多了。然後,頻繁編譯Linux核心來操死她,結果大概是能源消耗上升太多,加速了這台電腦的老化速度。最後電供和主機板一年多後也就去了了了。
2023年之後開不了機後我就再也沒有使用了,大概是主機板總算壞了。
放在家裡,堆著生灰塵佔空間,今天想著想著,還是拿去回收廠報廢了。所有的零件都送去回收了,只剩下一顆Toshiba HDD硬碟抽出來繼續用。
謝謝妳,啟蒙我進入Ubuntu Linux的世界。陪我走過一個又一個打艦隊Collection活動的夜晚。以及剪輯我YouTube頻道上一部又一部的Minecraft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