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兒童文學《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的研究。寫專題其實還蠻有趣的,題目就名為《Analyzing the Elements in Children’s Books: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大學專題跟論文的差距就在於這個專題比較不正式。在我們學校來說,專題是當作畢業門檻的課程來修,內容品質就由教授一人把關。跟其他系的不一樣,文學研究是偏學術性的質性研究。我看資工系的專題常常會有很多數據,或是做個產品出來,多少也會搞個發表會。而我們外語系的除了語言學/教育類別的研究,就是文學研究了,只會把專題印出成紙本的。
即使如此,跟選擇去實習當畢業門檻的人比起來,二學期下來我學到的也很多,全英文寫了50頁…這樣對碩士也有幫助吧。下面講述我選擇的《柳林風聲》這本書的原因,以及製作專題的過程。
專題一部分內容會編輯後放到Medium或這裡,當作系列短文發表。
1. 為什麼選擇這本書#
那位教授過去指導的專題都是兒童文學研究,研究何為兒童文學的要素,再從經典文學作品去找出證據,由此提供給研究者參考。我自己額外加入的研究動機為:讓人在挑書給小孩時能有一些依據,判斷哪些是不錯的兒童文學。有些童書不只適合小孩看,也是適合大人看。
所以要先有想做的書,教授才會允許我修這門課。當時教授主動問我做專題的意願(大概是因為我喜歡載課堂上跟教授爭辯)時,我腦中想出來的書就是《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所以一拍即合。
《柳林風聲》是1908年英國作家肯尼思·格拉姆的寫的兒童文學,大綱就是幾位動物們的歷險記,文字描寫充滿鄉野風情。在專題的第三章「方法論」中我就提了這本書值得研究原因,包括在英國是BBC百大叢書之一、JK羅琳等名人推薦,還有很多改編作品等等。
不過實際上,我選這本書純粹是很私人的原因:那就是迷幻搖滾樂團Pink Floyd的1968年專輯《黎明門前的風笛手》(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專輯名稱就是出自《柳林風聲》。這張專輯十分經典,大一便已接觸,也因為他們我才能接觸到這本經典童書,裡面確實也有讓我很感動的章節。然而這個理由跟實務研究無關,專題也沒有後記欄位可以寫,所以我只能在這裡記敘。
(圖片來源:Wikipedia)
2. 專題的製作過程#
雖然是專題,但可不是鬧著玩的。沒有發表和口試的壓力,但教授對體例要求就跟她以前寫的博士論文一樣嚴格。專題要寫五個章節,我是單人寫的,幸好還有一起受苦的一位同學可以討論。
首先在大四第一學期前一個暑假,花幾天看完《柳林風聲》中譯本,然後再花一個月看完原文版。原文有14章,大約200頁。
在開學後,第一學期教授要我們從二、四章節開始寫(下面會說具體內容)。第二章的就是文獻探討,閱讀名家的經典理論書籍,整理兒童文學的要素,接著應用到第四章:到《柳林風聲》尋找是否有這些要素,並加以分析。
最後下學期按照寫三、一、五章的順序依序寫完。這樣做的原理在於,先研究和整理過內容之後,才會知道第一章大綱部份要怎麼交待整篇文章的架構,否則容易迷失方向。
到最後還是有些妥協,雖然二學期下來,每週都會meeting,教授沒辦法完全細看,只能指出這段邏輯似乎不通,要回去自己修,抓最嚴的部份就是第一章和第五章而已。
另外我們學校沒有準確的印刷規範,大部分系所寫的都是中文專題,英文的怎麼印刷沒人知道。討論後選擇依照APA 7的格式的來寫作,印刷就盡量看過去的人的作法。
3. 專題的內容大綱#
專題的內容長這樣:
- Abstract
- Acknowledgement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 Chapter Four Results & Discuss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真正的詳細大綱:
Abstract和Chapter One就是介紹這篇專題的主旨,以及用途。
Acknowledgements寫些肉麻的感謝詞,當然要寫的文謅謅的。
Chapter Two和Chapter Four是環環相扣的,前面整理過的理論,要能應用到對文學作品的探討上。例如說文學作品有Round character和Flat Character,《柳林風聲》有哪些人物符合此要素?再如person-to-self conflicts,哪個角色有過這樣的心路歷程?除此之外,要盡力用自己的話分析,而非一直引用專家說法。
Chapter Five就是總結,其實很短,就是複述每章節的結論。我也寫不出Inspiration的部份,所以選擇了安全的作法。
4. 寫專題遇到的困難#
寫不出來是不至於,每週固定進度就好了。不過我們教授是很重視邏輯的,一看就知道在鬼扯,或是用大量引用文字來充版面,馬上叫你回去重寫。並且教授就是講白了,除了格式規定外,我不可以問她這樣寫好不好、或是應該怎樣寫,大部分叫你回去自己讀。
有時候還蠻痛苦的,但我發現跟其他人做專題的敘述的比起來,起碼教授會這樣「電人」並不是缺點,至少沒有完全不管,還每週親自跟我們討論。正確來說,應是我太懶散了。即使沒寫出完美的內容,經過多次修正後寫出來也不顯得輕浮。
在排版的時候遇到問題。因為改用GNU/Linux系統,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把專題用odt重寫,但已經用Word做一半了。用LibreOfiice Writer去編輯docx會有很多問題,奮鬥幾週後,最後還是在虛擬機下用Word排版完後印出來了事。這是當初考慮不周,早知道就學LaTeX了。
因為接觸自由軟體思想,所以曾建議教授可以改收odt,並且不要使用專有授權的Time News Roman字體。當然只是建議而已,執行有困難。
5. 感動與收穫#
系上對寫essay的訓練課程,使我能夠寫出完整專題,在此很感謝過去各個教授的努力,甚至課程看過的英美近代文學,也能拿當寫作材料,像是瑪格麗特·愛特伍的《Happy Endings》用來解釋何為Plot。還有因為看過《少女與戰車》,在寫蟾蜍(Toad)先生的心態轉變時,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他在哼的歌曲是改編自擲彈兵進行曲,以此作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他有心態多臭屁。
我們系是偏商科,但我比較喜歡教育學術方面的,實際去當教育志工更能證明如此。做專題算是在應證所學能力。做專題讓人對學術論文有透徹的理解,訓練何謂在寫作中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學會謙卑。
教授一直強調你的個人意見、感受在研究中不重要,除非你能把它化為理論分析。這也是為何《柳林風聲》有很多田園風光描寫,但我卻完全沒提的原因。因為讀起來很多時候是一種感覺,我有心領神會作者的意境,但是理論部份我們專注在故事主旨和角色上,田園風光就無法拿來談了。這讓我學會剪裁內容,以符合文章需要。
最後,真正讓我寫的最有感覺的部份是《柳林風聲》故事主角「河鼠」在「旅人們」(Wayfarers All)這一章節裡所遇到的內心衝突。
先聽這一首動畫版的歌曲吧。
河鼠(Water Rat)看到冬天來臨,對動物們飛往南方過冬的行為表示不解。熟悉的街道變得冷清,遇到了路過此地的海鼠(Water Rat),海鼠向他講述了在世界各地闖蕩的所見所聞,並鼓勵河鼠也出去闖一闖。在相談幾小時候,海鼠表示他要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了。河鼠在陷入哀愁情緒,又受到海鼠這樣鼓勵,河鼠便恍恍惚惚的拿起背包,就想往外跑了。最後被好友鼴鼠(Mole)攔阻,情緒潰堤。
這個是全書中最不像兒童文學的一篇,深刻表達了人的掙扎,以及對現狀的不滿意。但是稍做休息後,珍惜身邊的朋友後,又可以平復許多。
因此,《柳林風聲》這本書可以說是很適合大人閱讀的,既充滿大自然的想像力,又含有豐富的角色成長、衝突情節,讀起來真如書名一般,如森林中透出的清風一樣讓人感到悠閒。
很感謝所有協助我的的教授和同學,在大學的最後能集四年學習之所成,製作出這樣富有意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