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當我打開數學課本

人文藝術 隨筆
🗓️ 民國111年 壬寅年
✍ 切換正體/簡體字
目錄

2022年1月23日。

正文
#

我認為課本之於講義的好處是,編輯部會認真編排。編輯部要認真設計過整體的閱讀流程,而不是像講義就是重點抓出來。因此回應主題所說,課本比較容易使人有探索知識的慾望,並非是填鴨學習重點,而忽略了整體邏輯。因此這裡我要談論的是高中三年一次都沒有及格過的數學課本,帶給我的感受,包括為何課本是必備的,以及課本對於知識學習的幫助。

高中老師都是直接上講義,數學課本形同虛設。出版社所出版的講義真是十分方便練習題目: 每個單元列出重點,並馬上寫練習題。至於推倒原理要看老師功夫。從這點來,課本是好朋友。課本的敘述會像是在講故事,並且附上推論過程。此外,課本每一章會用為什麼開頭,為什麼數線要定義無理數,序數的實際用途,還有平均差在統計中有什麼意義。如果其中有對你來說有用的入手點,學習就值得了。我個人是覺得三角函數著實有用,在計算三維座標時絕對會用到,因此這門學科對我而言產生價值,我會花心力去學。並且一步步地解說,依循課本的思路就會變成是在了解知識,而不是因為會考,或不會考,我才去學。

再來看看出版社精心準備的講義。在學期剛開始,看到講義,然後在聽老師劈哩啪啦的講,接著別問,問就是做題,要多寫才會懂,數學是如此,國文如此,英文如此。但是為什麼有些東西要這樣推導呢,我覺得怪罪於自己的腦袋不夠天才外,大概就是學校老師會直接告訴你答案。只有在很少數的時候,老師會為同學證明解惑。於是說,課本讀完就算我還是不會算,但是從中能夠得到的,竟然比老師的多。我意圖知道的東西是要有前因後果,而不是單純要我算。所以我不會說某個學科沒用,是因為其中找不到存在價值罷了。

為什麼我喜歡讀課本的原因就在於前呼後應,理化以及數學課本會讓人有動機,並且就算解釋是膚淺的也好,為了給笨蛋也能聽懂導致廢話很多也好,課本仍然是不可或缺。因為它讓你知道知識不是死的,而是為你創造,並告訴你知識的用處,並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補記
#

這是111年國文學測的題目「當我打開課本」,共784字。因為要按照學測格式,無法寫太多,且我覺得上面寫很淺,沒寫到重點,這篇分數應該也B而已。所以後面再補述其他想法: 首先承認,我數學不好就是因為我就爛,爛是因為什麼? 懶惰,連做題這種填鴨的方法都懶得嘗試。現在討論的不是我數學好不好(說實在也沒什麼好辯護的,各種原因導致就是爛)

單就課本給人的感受: 跟文科不同,理科的課本常常會從問題發端,為解決某些問題,什麼樣的數學概念或者物理定律在歷史上被發現出來。這就很有趣了,然後從這些問題推導出數學公式。接著課本就跟講義一樣,來試做練習題吧,應用這節討論的概念。

明白高中生很忙,誰有時間想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因為會考,我這個一定要會;甚或是: 反正我就是不想理解,我某某科強就好了,我還要打遊戲呢。礙於我當時的眼界,後者確實是我的寫照。不過現在回去看以前的課本,這些東西雖然我還是看不懂(可憐啊),但學習過教育後,我發現課本確實還是必要讀的。如果老師儘管用講義硬塞,甚至抄捷徑用便利公式,沒有啟發過的學生很容易會成為不思考的奴隸。尤其理科的課本很多都寫得不差,你認為不是天才,無法馬上理解的你死盯著講義硬背,和從課本閱讀得到啟發,哪個會較有收穫? 如果你覺得收穫不一定要是分數的話。

唯有讀過以辯論問題,引導式的敘述來呈現的課本,才會對知識產生尊重,而不是徹徹底底的務實主義。

相關文章

文組的價值: 辯駁能力
人文藝術 隨筆
毒道之處延伸議題:椒鹽粉與他們的流竄地
人文藝術 隨筆
論我為什麼會開始學寫程式
人文藝術 隨筆 Memoir

留言板

此處提供二種留言板。點選按鈕,選擇您覺得方便的留言板。要討論程式碼請用Giscus,匿名討論請用Disqus。

這是Giscus留言板,需要Github帳號才能留言。支援markdown語法,若要上傳圖片請貼Imgur連結。您的留言會在Github Discussions向所有人公開。

這是Disqus留言板,您可能會看到Disqus強制投放的廣告。有時留言可能會被系統判定需審核,導致延遲顯示,請見諒。